130-140(3/46)
。“你可知今日李龟年唱的是什么?”
有人在周围交谈着。
杜甫慢慢也靠了过去。
他并不擅于交际,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过去听一耳朵。
“《短歌行》啊!就李白写的那首。”
“哈哈哈哈,恐怕有许多人都是为着这首《短歌行》来的吧。”
杜甫隐在人群之中,悄悄点了点头。
“说来李白这人,倒也奇怪,诗是有名,人却鲜少能看见。”
“这不重要,能听到诗便可,长安常有这样的当红的年轻人,若是人人都要见一见,你那政务可是处理不完了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
有人从听到谈话内容,从人群里钻出来。
“李白啊,持才傲物,寻常人不入他的眼,他爱喝酒,要寻李白,就酒馆转转。”
日头逐渐攀升到了正头顶,筵席也要开始了。
身穿绫罗织锦的侍女们端着闪着光的玉盘来来往往,桌上是万钱珍馐,杯中的上好佳酿。
可众人视线却大多都不在桌上。
众人皆看着高台,那周身风流倜傥之气的李龟年。
台下隐约骚动起来。
“李龟年!”
“这是李龟年啊!”
“出来了,出来了。”
外头春光正好,寒冬已去,温度回暖,枝头也攀上了花骨朵。
初春正午的光并比刺眼,就这样洒遍了歧王的宅院。
李龟年的声音如泉水流过礁石般淙淙,又如玉珏相碰一样温润。
无论是屋内,还是院里,甚至连初春攀上枝头的花,也皆听得这值千金的嗓音。
“白日何短短,百年苦易满。
苍穹浩茫茫,万劫太极长。
麻姑垂两鬓,一半已成霜。
天公见玉女,大笑亿千场。”
……
人群之中,杜甫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。
声音绕梁,歪过头就能看到极好的春光。
这春光不仅照在了歧王宅院里,更是铺满整个长安城。
这是开元之初。
大唐盛世就在这样充满希望的光晕之中缓缓诞生。
【杜甫回乡之路并不算顺利,但这不顺之中也有偶然遇到的友人,几十年后与友人相逢,让杜甫内心倍感宽慰。这个人就是大唐炙手可热的宫廷乐师,李龟年。】
李隆基眼睛睁地溜圆。
哦吼,这是他的宫廷乐师。
杜甫还跟他的宫廷乐师有关系。
只是看天幕上的画面,杜甫年轻时候在长安并不是什么名人呐。
李隆基自己的宫廷乐师自己知道,能成为皇家的宫廷乐师,出去唱一嗓子,也是很贵的。
但是该说不说,李龟年唱歌是真的很好听。
王维也眨巴眼睛。
哦,熟人,李龟年。
要是诗圣杜甫他确实不是那么熟悉,但是李龟年他认识啊。
天幕还说过,自己的那首《相思》原名就是《江上赠李龟年》,给李龟年写的。
王维想着现在自己跟李龟年倒还是没那样深厚的交情。
但既然能写出“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这样的诗句,想来他日后跟李龟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。
而此时把天幕当个乐趣看的李龟年睁大了眼睛。
本人突然被q?